期刊简介
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》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医学类综合性期刊,国内外公开发行。创刊于1992年,以报道中医、民族医药产业、医疗卫生、护理、药物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医药卫生学术期刊。
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》杂志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和刊物特色,求创新、图发展,善于探索、勇于实践,从而使杂志的质量逐年提升。从创办以来,杂志始终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,坚定不移地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及我国民族民间医药事业的开发利用。杂志始终把“弘扬民族文化,传播医学知识”作为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,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和特色。这些年来,杂志已经成为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。
本刊已被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、《中国核心期刊(遴选)数据库》、《万方数据――数字化期刊群数据库》、《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)数据库》、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》、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》等收录。主要设有民族医药、论著、药物研究、学术探讨、医疗论坛、临床研究、护理研究、医院管理、经验交流等栏目。
主管单位: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
主办单位: 中国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
出版部门: 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》编辑部
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: ISSN 1007-8517
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: CN 53-1102/R
邮发代号: 64-56
出版周期 半月刊
创刊时间 1992
出版地区 云南
出版地区 云南
订购价格 580.00
杂志荣誉 中国学术期刊(光盘版)全文收录期刊
电子信箱: mlunwen@163.com或mlunwen@126.com
往期目录
-
2000
-
2001
-
2002
-
2003
-
2004
-
2005
-
2006
-
2007
-
2008
-
2009
-
2010
-
2011
-
2012
-
2013
-
2014
-
2015
-
2016
-
2017
-
2018
-
2019

- 杂志名称: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
- 主管单位: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
- 主办单位:中国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
- 国际刊号:1007-8517
- 国内刊号:53-1102/R
- 出版周期:半月刊
-
夏枯草临床运用举隅
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夏枯草的带花的果穗.苦、辛、寒;归肝、胆经.功效:清肝火、散郁结、降血压、消散痈肿.内服量10g~15g.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,夏枯草对绿脓杆菌、结核杆菌、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.......
作者:黄如源 刊期: 2003- 01
-
中共云南省军区委员会关于开展向黄传贵同志学习的决定
......
作者: 刊期: 2003- 01
-
仙人掌外治临床观察
仙人掌具有行气、活血、排脓、生肌、消肿毒恶疮功效.民间经常做为外用药治疗一些疾病.笔者用鲜仙人掌配合其它草药治疗痄腮、乳痈、丹毒,疗效较好,现报告如下:......
作者:李易霞 刊期: 2003- 01
-
部分论著英文摘要
......
作者: 刊期: 2003- 01
-
猪嘴治疗产后无乳
笔者采集民间验方,用于治疗产后无乳,疗效满意,现报告如下.......
作者:江伟 刊期: 2003- 01
-
艾棉桃治急性膀胱炎
笔者以民间草医方艾棉桃治疗急性膀胱尿道炎,收效迅速,今报道如下:......
作者:相鲁闽;翁翠萍 刊期: 2003- 01
-
仡佬族治疗常见病验方选
介绍仡佬族治疗常见病的一些经验方.......
作者:杨立勇;赵俊华;潘炉台;胡成刚;王华南 刊期: 2003- 01
-
马鞭草外用治疗水疝
水疝,其状肾囊肿,阴汗时出,或囊肿而状如水晶,或囊痒而搔出黄水,或少腹中按之作水声.在民间小儿中多有出现,我们运用马鞭草外敷,疗效满意,现介绍如下:......
作者:陈元 刊期: 2003- 01
动态资讯
- 1 浅谈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
- 2 1例膀胱肿物电切术后尿闭原因分析及启示
- 3 优质护理在骨折51例中的应用
- 4 自拟润肠汤配合耳穴治疗便秘30例体会
- 5 HPLC同时测定小儿清解颗粒中绿原酸和连翘苷的含量
- 6 医院内部审计档案管理
- 7 整肠生佐治46例小儿肠炎的临床分析
- 8 荨麻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
- 9 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体会
- 10 针刺治疗妇女带下症
- 11 麦门冬汤合百合固金汤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45例
- 12 枕后位、枕横位与头盆不称关系的探讨
- 13 浅谈门诊药房调剂人员与病人的沟通技巧
- 14 蒙医辩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61例临床疗效观察
- 15 骨伤病人的饮食调养
- 16 78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洗胃的护理体会
- 17 中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症50例
- 18 心肺复苏抢救护理体会
- 19 气滞胃痛颗粒治疗肠易激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
- 20 过用抗菌药物与中医伤津伤阳现象